如果在人盯人层面博弈的话,教练就要考虑好,我到底要让谁和谁对位?举个列子,一场比赛正常轮换,就因为替补多打了几分钟,几个回合就被对面单点爆破,或者主力遇到犯规麻烦,替补场上犯错误,教练被迫暂停,或者我方换人,对方也换人,针对我们的阵容他们也迅速作出调整,这种在临场指挥上都是屡见不鲜的。记得看CBA有场浙江队比赛,吴前当时第二节已经3犯了,刘导就换另一个后卫上场,结果就是刘导被迫要了暂停。。。。。在这里呢,根据match up这个概念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最近看的一场球赛,这场球谁和谁在对位?当效果不好的时候,怎么做出的调整?谁在防对手重点球员?每节结束有没有对位调整?我相信,很多人应该没有这样去思考过吧?
那么根据对位防守,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什么呢?错位!如果你连错位都看不懂,你凭什么说你看懂的一场篮球比赛?凭什么说你看懂了战术?因为有时候,一个战术的效果仅仅是为了最后的错位。你们在国际大赛上可以看到,错位进攻很常见。甚至我在观看FIBA U17-U19欧洲小朋友的时候,这些小孩儿阅读错位防守的嗅觉,错位进攻的能力都已经非常老道了,和成年队的比赛打法,内容非常贴近。尤其是最容易出现错位的快攻中,我想问各位教练,你们在2打1,3打2,4打3机会没有了的时候,有多少会利用rim runner去寻找快攻中内线错位进攻机会?
在错位进攻中,有一个概念叫做MUM-match up making,制造对位。比如说:东契奇利用挡拆换防,小打大。詹姆斯利用挡拆换防打库里,大打小。他们的核心点都在于制造对位,让最强的矛,去攻最弱的盾。速度优势,身体优势。张铭鑫在博士论文里引用了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所有进攻选择都应该针对防守的弱点。比赛场上最悲剧的事情就是,你的进攻队员持球面对对方最好的防守球员,那就意味着进攻终结的最佳可能仅仅是制造一次犯规。人太复杂,往往不相信简单。你给队员教再多的战术,或者说是把NBA的战术搬过来,可能也没有让你的当家球星去打对面防守最差的队员效果好。东京奥运会上,米尔斯下半场就是点名东契奇,防守端去消耗他。大家可以好好思考一下,我们一直希望我们的球员play the right way,用正确的方式打球。那么作为教练的我们真的有coaching the right way?用正确的方式执教吗?那些联防,那些全场紧逼,青年比赛确实实用,但是这种打法很难衔接到下一个level,相当于他们又要重新去学习一个战术层面的内容。孟博龙是从校园走进职业,值得尊重。他在采访中也说到:他在职业队跑战术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牛角、钻石。。。因为我们所有都是围绕着联防来玩儿的。但是今天,大家知道了对位和错位这两个概念,希望对自己的执教有所帮助,也能从不同的视角去看懂一场篮球赛。
明天这一期人盯人防守,我会分享distance from opponent,我应该离防守人多远?感觉有帮助的朋友点个赞,点个在看,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