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倒春寒、 防 风邪
刚入春的“倒春寒”千万不可小瞧,都说“春捂秋冻”,春季阳气始生,大家不要急着减去衣物。最好还是多穿点冬衣捂一捂,避免 遭受风寒侵袭,损伤人体阳气,导致免疫力下降、易发疾病。那么,“春捂”应该怎么个捂法呢?建议大家“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 又不出汗 为宜。当晴天升温时,如果不觉得 咽干舌燥,身体也不出汗,即便气温稍高,也不必急着减衣。反之则要早点换装,不然捂出了汗反而更容易受风着凉。此外,春天阳气生发,皮肤的 毛孔逐渐张开,肌肤腠理变得疏松。这样一来,人体内的正气抵御外部袭击的能力变弱,风邪也容易“钻空子”。为了抵御风邪,我们要注意头部的保暖,同时也可以 经常梳头。人体的头部布满了许多经络和穴位,经常梳头可以刺激这些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的流通,起到滋养头发、 健脑聪耳、散风明目、防治头痛 的作用。早在隋朝时期,名医巢元方就明确指出,梳头有 通畅血脉,祛风散湿,使发不白 的作用。
二、走百病,勤运动
元宵后正值初春,万物生发,人也需要舒展心情,适度运动,不能压抑自己的情绪,以免影响肝气的疏泄。在中国古代,元宵前后就有“ 走百病”的习俗,在这几天,大家会结伴而行,走出家门去走桥、登城、踏青等,认为这样能够驱散疾病,延年益寿。而这一传统活动在如今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尤其是之前大家在节日期间,吃了很多美食,却缺乏运动的情况下,散步郊游是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养生方式。能够帮助我们顺应春季的 生发之气,促进气血流通,有助于调养身体,放松心情,提高免疫力等。尤其是咱们中老年朋友,还可以练习五禽戏、八段锦、太乙游龙拳等保健养生功法,促进全身气血循环,改善新陈代谢和心肺功能。
消积食, 养脾胃
春节元宵期间,家人团圆、亲朋好友也频繁聚会,免不了大吃大喝。但一个假期下来,天天被各种 丰盛的大餐“招待”,很多人的脾胃就开始“喊累”了,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腹痛腹胀等症状纷纷找上门来。这时候,我们就得赶紧想办法给脾胃 “减减压”,找一些能消积食、健脾胃的方法,让脾胃重新恢复活力。1、艾灸足三里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的腧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是常用的保健要穴。中医讲:“肚腹三里留”,顾名思义是腹部脾、胃、肠道的疾患,比如消化不良胃痛、呕吐,或者是拉肚子、便秘这些,都可以通过足三里穴调理,在艾灸时,建议保持距离足三里穴2~3厘米的位置,以皮肤感觉温热但无灼痛感为宜,建议每次艾灸5~10分钟,每周进行2~3次。2、吃点山楂中医认为,山楂性微温,味道有点酸又带着甜,特别擅长 帮助消化,尤其是吃了太多油腻的或者肉之后。自古以来,它就是一味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祛瘀的良药。除此之外,山楂还入肝经,具有行气散结的作用。春季作为养肝的黄金时期,适当吃一些山楂,能够有助于肝脏的疏泄,帮助缓解春季情绪波动、肝气不舒的症状,达到养肝护肝的效果。在这里,白术给大家推荐一款山楂麦芽陈皮茶,由山楂、大枣、陈皮、麦芽组成,具有健脾消食、 行气散瘀 、提升食欲 的作用。非常适用于那些 脾胃功能不好、湿气重,肚子胀、疲乏无力 等症状的朋友。材料: 山楂、麦芽、大枣、陈皮。做法: 把上述所有食材分别用清水冲洗干净,大枣去核后切成薄片,放入锅中,加入500毫升水,煎煮20分钟即可食用。元宵养生要点归纳● 防倒春寒、防风邪:春捂多穿衣、经常梳头● 走百病、勤运动:散步郊游、练太乙游龙拳● 消积食,养脾胃:艾灸足三里、适当吃点山楂
汤圆甜蜜满口香,家家户户乐安康,关于元宵时节 的养生要点就分享到这里啦!希望大家都在元宵节后 养好身体,驱散病邪,看完文章的朋友,不妨点赞并转发给身边的亲戚朋友,让更多人受益!温馨提示: 相关病症需要进行辨证调理,用药需遵医嘱,食补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点 【分享】 和 【在看】,让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