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自古以来,中医就一直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根据四季时节变化来调养身体。
时值三伏天,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借助天时,进行 “冬病夏治”,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什么是冬病夏治呢?
简单来说,冬病多是由于人体阳气不足,在冬季时难以抵御外界的寒冷侵袭,使寒邪在体内积聚,潜伏于经络、脏腑之中,进而引发的各种疾病。
而到了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随之升发,此时我们运用 艾灸、三伏贴 等温热疗法,有助于激发、补充阳气,温通经络,驱散寒邪,使体内的阴寒之气得以消散,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冬病”的目的。
今天,白术就给大家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冬病夏治方法,只要用好这4个穴位,就能帮您补阳气、调脾胃,把体内的寒气统统排出去!
灸透这4穴,拔除老病根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为普遍、有效的就是 三伏灸,主要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进行。利用这个时期阳气最旺盛的特点,通过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条、艾柱,产生的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中医认为,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扶阳固脱、拔毒泄热、增强身体免疫力、防病保健的作用。我们通过艾灸,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系统,对于因寒邪、湿邪、阳虚等引起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鼻炎、胃脘痛、痛经、关节痛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此外,艾灸身上不同的穴位,所带来的具体功效也不尽相同。以下是白术为大家推荐的 四个主要的冬病夏治艾灸穴位。一、大椎穴大椎穴位于我们后背的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肩平高。因其椎骨最大,故名大椎。大椎穴是督脉和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点,具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的作用,被誉为“诸阳之会”。
> 在《针灸甲乙经·督脉》中有云:“大椎者,阳中之阳也,一身阳气皆归之,故能治诸阳病”。
因此,我们在三伏天时 艾灸大椎穴,能够通调一身之阳气,振奋机体的阳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此外,艾灸大椎穴还能够温经散寒,帮助身体将更多的寒气和湿气排出体外,达到疏风散寒的目的。这对于治疗风寒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症状特别有效。 艾灸方法: 点燃艾条,保持距离大椎穴2~3厘米的位置,以皮肤感觉温热但无灼痛感为宜,建议每次艾灸5~10分钟,每周进行2~3次。二 、中脘穴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4 寸,具有和胃健脾、化湿降逆的功效,是调理脾胃的关键穴位之一。同时,中脘穴也是小肠经、三焦经、胃经、任脉交会穴,主治胃痛,腹胀,胃脘痛、泄泻、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循经》更是称此穴为: “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因此,我们通过艾灸刺激中脘穴能够温中补虚、行气活血,从而改善脾胃功能,缓解与脾胃相关的疾病。艾灸方法:将艾条点燃后,在距离中脘穴 2 - 3 厘米处进行悬灸,建议每次艾灸5~10分钟,每周进行2~3次。三、关元穴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3 寸。此穴是小肠的募穴,也是人体元气的根本。中医认为,元气为生命之根本,禀于先天,藏在肾中,又依赖后天精气充养,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而关元穴就像人体的一个阀门,具有 固元防泄 的作用,既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又是人体元阴、元阳的交汇之处。因此,我们经常艾灸此穴可以起到 培元固本、补益下焦、温阳补虚 的作用,对于女性宫寒不孕、痛经、阳虚引起的月经异常等症状具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四、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的位置。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培元的作用,主治脾胃病和水湿为患,所以中医上也有“肚腹三里留”的说法。我们经常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同时,由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艾灸足三里穴也可 补益气血,治疗气血亏虚引起的各种虚证。艾灸方法: 点燃艾条,保持距离大椎穴2~3厘米的位置,以皮肤感觉温热但无灼痛感为宜,建议每次艾灸5~10分钟,每周进行2~3次。注意事项: 艾灸时要注意室内通风,但要避免风直接吹到施灸部位。在艾灸后半小时内建议不要用 冷水洗手或洗澡,以免寒邪入侵。此外,在艾灸时要注意掌握好温度,避免烫伤皮肤。
朋友们,关于冬病夏治穴位的知识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大家抓住三伏天这个养生的好时机,通过艾灸这4个穴位,提升体质,拔除病根!看完文章的朋友,不妨把这些方法分享出去,将健康传递给更多的人!温馨提示: 相关病症需要进行辨证调理,用药需遵医嘱,食补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点 【分享】 和 【在看】,让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