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开3大特效穴,祛湿气,升阳气,固肾气,不给身体留病根!


入伏之后,天气逐渐变热,酷暑难耐,很多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
《黄帝内经》中有云:“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而三伏天作为一年之中天气最热、阳气最盛的阶段,也是 养生的关键时期。 此时,我们应顺应天时,善加调理,以平衡体内外环境,预防疾病的发生,反之则容易落下“病根”。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起居规律、情绪调节、饮食均衡以及坚持适量运动锻炼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按揉或艾灸下面这三个穴位,来 升阳气、祛湿气、固肾气,以适应夏气之变。

百会穴
在中医实践中,此穴常被用来治疗头痛、耳鸣、高血压、中风、目眩、失眠等症状。此外,百会穴还是督脉与手三阳经、足三阳经的交会之处。《会元针灸学》中曾记载,此穴是 “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 而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气。因此,百会穴可以说是人体最大的阳气窝。在三伏天时,我们可以通过刺激百会穴的方式,来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体内的阳气,改善身体机能、增强体质。具体方法: 以指腹轻轻按压,先顺时针方向按揉60圈,然后再逆时针方向按揉60圈,每日进行2至3次,持续一个月。这样不仅能帮助提升体内阳气,促进气血循环,还能作为日常保健,起到清神醒脑、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其次,我们也可以通过拍打来刺激百会穴。具体方法: 首先将掌心对准百会穴处,然后用手掌直接轻轻拍打头顶,力度适中,早晚拍打100下,拍至微微发热即可。如果拍打时感觉头晕,建议改为按揉的方式。平时坚持拍一拍,除了激发阳气之外,还能 清醒头脑、缓解疲劳,对于预防老年痴呆、脑中风等疾病也有一定的帮助。
脾俞穴
脾俞穴位于背部,当第 11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的位置,属足太阳膀胱经,具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功效。由于三伏天气温较高,人体毛孔扩张,外界的湿邪容易趁机入侵体内。而脾主运化,不仅能运化水谷精微,还能运化水湿。因此,我们通过按摩或艾灸脾俞穴,能够加强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将身体的水液传输到肺和肾。再通过肾的气化和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令 湿浊消散,诸症解除,从根本上达到祛湿的目的。按揉法: 用指腹或掌根轻轻按压脾俞穴,先顺时针方向缓缓按揉60圈,再逆时针方向按揉60圈。建议每日进行2至3次,每次持续3分钟左右。艾灸法: 使用艾条或艾柱对脾俞穴进行温和灸或雀啄灸,每次灸5~10分钟,以局部皮肤微红为宜,但是要注意避免烫伤皮肤。
太溪穴
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和原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在取穴时,先保持坐位让足部自然下垂,随后从足内踝向后推至与跟腱之间的 凹陷处,即是太溪穴。太溪穴具有益肾、清热、安神、健腰的作用,主治咽干,齿痛,头晕耳鸣,气喘,月经不调,失眠,遗精,小便频繁,腰脊疼痛等症,曾被古人称为“回阳九穴之一” 。在三伏天这样的高温时段,人体容易出汗,导致体内津液流失,出现阴虚火旺的情况。按揉太溪穴可以辅助滋阴降火,缓解由此引起的咽喉肿痛、口腔溃疡、耳鸣失眠、健忘等症状。同时,太溪穴还能够 调补肾气、 滋肾阴、壮肾阳,对于肾气虚引起的各种病症都可以用太溪穴来辅助调理。按揉法: 将手指放在脚背上,用大拇指按揉太溪穴,以感到微微的胀痛感为宜。左右脚上的太溪穴都要进行揉按,在揉按的过程中,脚趾可能也有酸胀感,建议每天早晚各按1-3分钟。艾灸方法: 在三伏天进行艾灸时,把艾条点燃后悬置于距离穴位皮肤3-5cm处,根据温度调节距离。朋友们,关于 三伏天穴位保健 的知识就分享到这里了,经常按一按,强身健体,少生病!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坚持按揉哦。看完文章的朋友,不妨把这三个穴位分享出去,将健康传递给更多人!温馨提示: 相关病症需要进行辨证调理,用药需遵医嘱,食补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点 【分享】 和 【在看】,让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