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养阳气治冬病
所谓“三伏天”,就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此时天地间阳气最为旺盛,补阳效果最佳。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在夏季三伏天时借助自然界阳气的生发,借其势而治之,容易祛除体内沉积的寒邪,从而达到 阴阳平衡、冬病夏治 的效果。简单来说,就是要养护阳气、温经通络,从而驱除体内寒邪,提高免疫力。大家可以通过下面三个方法来达成。1、以热制热,温补阳气中医认为,养生应顺应季节变化规律,在三伏天时该热就热,该出汗就出汗,通过适当发热与排汗调节体内平衡,从而以热制热。那我们在三伏天时该如何实现 “热养” 呢?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适当晒晒太阳,太阳为天之阳,能温通百脉 , 自古以来中医就有通过晒太阳来补充阳气的说法。大家可以选择早晨或傍晚阳光较为柔和的时段,晒晒背部,或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如散步、习练太乙游龙拳等,让身体自然吸收阳光,温补阳气,帮助排汗。
当然,也要尽量减少冷饮和冰镇食物的摄入,选择 温热或常温的饮品 与食物,例如温开水、姜茶、绿豆汤等,既能解暑又能暖胃。2、三伏灸自古补阳,艾灸第一。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候,在此时艾灸能够充分激发身体的阳气,增强体内的正气,有助于 抵御外邪入侵,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此外,通过艾灸刺激穴位,还能疏通经络,祛除湿气,对于缓解因湿气引起的关节疼痛、风湿病等问题尤为适用。大家可以参照下面的时间表,在对应的时间,艾灸对应的穴位,每个穴位灸5~10分钟,连续灸3天即可。
1、初伏(7月15日-7月24日)
灸:关元、大椎、脊中、命门
2、中伏(7月25日-8月13日)
灸:关元、大椎、肾俞、腰阳关
3、末伏(8月14日-8月23日)
灸:关元、大椎、肾俞、腰阳关、脾俞、上巨虚
3、三伏贴如果是不会或是不方便艾灸、没有时间艾灸的朋友,可以尝试使用三伏贴。三伏贴多采用辛温驱寒的药物,通过对特定穴位的贴敷,可以防治虚证、寒性病症,以阳克寒,达到温阳散寒的效果。例如,将三伏贴贴敷在 神阙、关元、脾俞 等穴位,能够起到健脾益胃的作用,改善脾胃虚寒、腹泻、肠胃功能紊乱等病症,对于消化不良也有缓解作用。
做好三防过三伏
2、防寒气夏天我们习惯吹空调和吃冷饮,两者都属于阴邪,而阴邪最易伤阳,导致体内阳气不足,从而让风寒之邪有可趁之机,容易引发头痛感冒、关节酸痛、胃肠不适、腹痛腹泻等问题,尤其是老人、儿童以及体质较弱的人群要特别注意。为了健康过伏,大家在饮食上 应避免过度贪凉,注意营养搭配。使用空调时最好控制在26度左右,切记不要让冷风直吹头部。3、防湿气三伏天时,有些地方雨水较多,湿气较盛。此时,若饮食上不加以节制,过食肥甘厚腻、生冷寒凉的食物,极易导致湿气内生。
适当饮食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直接影响着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而三伏天正是 脾胃最脆弱 的时候。一方面是因为经常吃冷饮、冰镇瓜果等生冷寒凉食物,加之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容易“冻伤”脾胃,耗伤脾阳。另一方面是湿热交蒸,侵袭人体,使得脾胃的运化功能受阻。因此,建议大家可以适量吃一些 苦味和酸味 的食物,例如苦瓜、酸梅汤等,不仅可以清泄暑热之气,还能醒脾健脾,增进食欲。此外,白术再跟大家分享两款清热解暑、健脾祛湿的食疗佳品,在三伏天时可以多多尝试。1、三豆汤三豆汤的配方出自宋代医学著作《朱氏集验方》,由 绿豆、赤小豆和黑豆 组成,实为解暑、清热、祛湿、防病的夏季佳品。食材: 准备黑豆、绿豆、赤小豆各100克左右、冰糖适量。
做法: 先将黑豆、绿豆、赤小豆全部洗净,然后用清水浸泡3~5小时,接着倒入锅中加清水用小火慢熬至三种豆子软烂。煮好后加入适量的冰糖或蜂蜜,继续煮5分钟左右,使糖完全融化并融入汤中。2、薏米芡实小米粥食材: 准备薏米15g,芡实15g,陈皮10g,莲子10g去芯,小米100g。做法:将薏米、芡实和莲子洗净浸泡 2~3个小时,然后上述食材(除小米外)洗净置入锅中,加水煮开后放入小米,然后转小火慢熬。在熬煮过程中需要偶尔进行搅拌,以免粥底糊锅。粥煮好后,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冰糖或蜂蜜进行调味。三伏天养生要点归纳● 温养阳气:以热制热、三伏灸、三伏贴● 做好三防:防暑气、防寒气、防湿气● 补养脾胃:三豆汤、薏米芡实小米粥
朋友们,关于三伏天养生就聊到这里了,大家看完不妨花1秒钟将【三伏天养生要点】分享出去,让身边的亲朋好友趁着三伏天都能养好身体,健康过伏!温馨提示: 相关病症需要进行辨证调理,用药需遵医嘱,食补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点 【分享】 和 【在看】,让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