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朋友们,转眼又是端午啦,作为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自然是少不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等传统习俗。
而这些习俗不但有美好的寓意,更有着 预防疾病和养生 的积极意义。
在我国民间传统中,流传着“毒五月”的说法。此时阳气极盛,湿热之气随之加重,这种气候很容易影响身体健康,再加上蚊虫苍蝇滋生,使得传染性疾病也更容易传播。
因此古人也将端午节称作“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黄酒,杀菌防病。除此之外,白术还给大家分享了一些端午养生的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做好这几件事,解湿热之毒
“毒五月”之毒,首先是指湿热之毒。农历五月,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这种 潮湿又闷热 的天气,让人感觉像在蒸桑拿,再加上高温环境下人体的汗孔打开,更容易让湿邪侵入体内。湿热之邪进入人体后,就会 阻滞气血经络,导致体内的津液和气血运行不畅,所以很多人会出现身体困重,四肢沉重无力,面肿眼肿手肿等现象。此外,这种湿热还会影响脾胃功能,表现为口臭口苦,腹胀、胃口差,大便黏腻,舌苔黄腻等症状。因此,为了防治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做好以下三件事情:1、饮食清淡俗话说: “饮食清淡,健康常在”。尤其是在湿热天气,应尽量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青绿色的蔬菜,如菠菜、青菜、西兰花、芹菜、青豆、豇豆、油麦菜等。此穴具有疏经活络、利湿化痰、健脾和胃的作用,是中医临床上用来祛湿化痰的名穴。通过艾灸丰隆穴,我们可以有效 通调脾胃气机,促进气的运行和津液的分布,使得脾胃功能得以顺畅,从而使体内的痰湿自化。而阴陵泉穴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作为足太阴脾经的合穴,阴陵泉穴具有健脾化湿、通利三焦以及消胀利水的功效,被誉为人体祛湿的“大将军”。此外,白术还建议大家可以灸 三阴交穴,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交会之处,故名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具有活血祛风,健脾利湿的作用。在艾灸时,把艾条点燃后,悬置于距离穴位皮肤3-5cm处,根据温度调节距离,建议每次艾灸5-10分钟,以皮肤微微潮红、感觉温和为宜。3\. 艾叶泡脚艾叶性味辛温,用来煎汤泡脚不仅有助于祛湿止痒,还能有效预防湿疹。这种方法还能够提升身体正气,帮助去除体内的湿气,从而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巧用3物,驱邪杀虫
五月之“毒“还指各种毒虫。民谣有云:“端午至,暑气蒸,五毒醒,不安宁”。
传统认为的五毒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古人经过观察发现,五月之时,各种蛇虫都会出来活动,也就是民间所谓的 “五毒并出”。因此,我们需要做好相应的驱虫措施。1\. 门悬艾蒲——净化空气驱蚊虫端午时,很多地方都有在门前悬挂艾草和菖蒲的传统,这不仅仅是为了祈求辟邪和平安,背后还蕴含着中医知识。艾叶和菖蒲叶在端午节时药性最好,它们所含的挥发性成分能够散发出强烈的香气,这种香气不仅能有效杀菌,更能让蚊虫远离家门。同时,这也能为家中带来清新的空气,仿佛天然的净化器一般,让居住环境更加健康舒适。2\. 身佩香包——香体辟汗抗病毒我们在端午节佩戴香包,不仅能抵御时疫、驱赶蚊虫,还能辟除汗味,消解暑湿。需要注意的是,雄黄含有硫化砷,通俗一些就是有 砒霜的毒性,并含有汞,能杀菌驱虫,但雄黄酒有毒,不建议过多饮用。
端午食粽,补中益气
端午节自然免不了吃粽子了,而这一习俗的背后也蕴含着养生的智慧。事实上,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天气闷热,很容易导致大家食欲不佳,还容易烦躁抑郁、心悸胸闷。中医认为,糯米作为粽子的主要原料,其味甘性平,有 益气健脾、开胃消食 的作用,这时吃些粽子,不光可以健脾养胃,还能清浮火气。就粽子的配料而言,也有很好的养生价值。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它们不仅增添了粽子的口感,还具备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的保健作用。当然,在享受粽子美味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 适量食用。进食过多反而会不利于消化,阻碍脾胃的正常功能,导致便秘、腹胀等症状。且在食用粽子时,建议细嚼慢咽,不宜过快,同时避免吃冷凉的粽子,以免引起消化不良、恶心反酸。温馨提示: 相关病症需要进行辨证调理,用药需遵医嘱,食补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点 【分享】 和 【在看】,让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