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不起眼的菜,比核桃还补脑!常吃健脑安神,解郁舒心,改善记忆力



黄花菜:药食两用的绝佳食材

中医认为,黄花菜 性凉,味甘、微苦,归心、肝、脾经。这种性味特点使得它在清热凉血、养肝明目、安神解郁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历代文人墨客毫不吝啬对它的夸赞,白居易曾说“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苏轼写道“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真金”;刘过也留下了“不尽人间万古愁,却评萱草解忘忧”的名句。
后世直接把黄花菜和木耳、香菇、冬笋,并称为“四大素山珍”,可以说它的食用、药用价值非常高。

1.清热降火,利湿消肿黄花菜性凉,能够清热降火。在炎热的夏季,适量食用黄花菜可以帮助缓解体内的热气,对于容易上火的人群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另外,《日华子本草》中指出它有:“消食 , 利湿热”的功效,可以改善湿热过重造成的口干口渴、大便排泄不畅、水肿等症状。
2.滋补肝肾,健脑明目
《本草图经》如此记载黄花菜:“安五脏,利心志,明目”。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黄花菜能够调和五脏,滋养肝肾,进而能缓解视力疲劳、眼干眼涩等症状;对改善记忆力,促进脑部发育也有一定的效果。
现代医学也证明,黄花菜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对增强和改善大脑功能有重要作用,同时能清除动脉内的沉积物,能 改 善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脑动脉阻塞 等症状。

3、除烦解郁,安神睡眠
前面我们提到黄花菜有个别名叫“忘忧草”,关于它能够 帮助人们忘忧解郁 这一特点,备受历代医家推崇。
古人形容萱草:“ 嫩苗为蔬,食之动风,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忧”。意思是说,吃了萱草(黄花菜)的嫩苗后,感觉像喝了酒一样,暂时忘记了忧愁,所以萱草又叫忘忧草。《食鉴本草》中记载它:“利心气,好欢乐,令人忘忧,轻身明目,利胸膈”。《本草求原》说它:“最解毒, 散郁结之烦热”。
现代营养学也发现,黄花菜含有五羟色胺和丰富的维生素B1,能使人心情愉悦,帮助食用者除烦解郁,安神助眠。因此 情绪抑郁、心烦失眠、睡眠质量差 的朋友可以常吃。


黄花菜食疗方推荐

黄花菜虽益处多多,但每天食用100~200克就可以了,不宜过多。另外,黄花菜不适合单独做菜,最好配上其它食材一起烹饪。接下来,白术就给大家介绍2个黄花菜的食疗方,日常食用方便又营养。
1
中山四物汤


> 食材:黄花菜30克,豆腐250克,木耳6朵,黄豆芽100克,食用油、盐、香葱、姜丝适量(喜欢吃香菇的朋友可以适量加入); > > 做法:① 黄花菜和木耳提前用水泡发;② 黄豆芽洗净,豆腐洗净切成小块;③ 锅中倒入食用油,油热后放入葱花和姜丝炒出香味;④ 锅中加水,把准备好的食材都放进去,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至所有食材熟透,加入调料即可。 > > 功效: 健脾,补血,清热,降脂,通便。 > > 背后的故事: 此汤由孙中山所发明,因此叫“中山四物汤”。中山先生早年在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挂牌行医。有一次,一位高血压患者前来求医。中山先生经过仔细的诊断后,为他开了药方。 > > 但是,先生并没有止步于此。他深知治病需要全面调理,于是又关切地对患者说:“你的病情,仅仅依赖药物是不够的,饮食的调养同样重要。”随后,把自己多年坚持食用的食疗方“四物汤”推荐给他。 > > 患者按照中山先生的建议,开始坚持喝“四物汤”。不久之后,他的病情果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这一成功案例也让更多的人开始相信并尝试这种食疗方法。
2
黄花菜拌海带丝▽
> 食材:黄花菜50克,海带丝30克,醋、生抽、盐、香油适量; > > 做法:① 黄花菜提前用水泡发;② 海带丝焯水,捞出过冷水后沥干;③ 黄花菜入沸水中煮熟,捞出后过冷水后沥干;④ 所有食材放在大碗中,加盐、香油、醋和生抽拌匀即可。功效: 清热消肿,补脑健脑,补充营养,促进消化。

黄花菜食用注意事项

黄花菜味道鲜美,口感甘甜,且营养丰富,因此在我国各地都很受欢迎。但是有人说 新鲜黄花菜生吃有毒,是真的吗?
是的。黄花菜中含有一种叫秋水仙碱的物质,它经过肠胃分解、吸收后可形成毒性很大的二秋水仙碱。二秋水仙碱对呼吸道和胃肠道的粘膜有刺激作用,食用后可能会出现腹痛、呕吐、腹泻、恶心等中毒症状。
因此, 大家一定要将黄花菜煮熟后食用,不可生食。

另外,平常选择购买干黄花菜时,应注意选择优质的。 优质干黄花菜闻起来有种淡淡的清香,没有添加剂的刺鼻味道。而用硫熏过的黄花菜闻起来多有酸味,颜色也特别鲜亮,应避免购买。干黄花菜买回家后,用清水或温水进行多次浸泡,这样可以去掉残留的有害物,如二氧化硫等。同时,烹饪时要彻底加热,确保黄花菜熟透。最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黄花菜性偏凉,容易拉肚子、食欲不振等脾胃虚弱的人群不宜食用过多。
好了,关于药食两用的绝佳食材——黄花菜,今天就介绍到这里。眼下正是黄花菜上市的季节,大家去菜市场的时候不妨买一点,让这道“绿色黄金”为你的健康加分。
温馨提示: 相关病症需要进行辨证调理,用药需遵医嘱,食补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点 【分享】 和 【在看】,让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