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乏力没精神!养对这3个地方,强肺气,益肾气,唤醒身体活力!

对于“气虚”的症状,中医用了简单的8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说白了,就是感觉身体虚虚的,不想说话,干啥都没力气,脑袋晕晕沉沉的,稍微活动下就会出汗。 要是把人体的气看作手机电量,那气虚就相当于手机电量不足啦。现在,是不是已经开始好奇自己是不是气虚了?别急,大家可以对照下面 4 点给自己来个小测试,看看有没有被气虚 “盯上”。
测测你是不是气虚?

1、精神不佳
气虚的朋友常常精神不佳,这是由于气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如果气虚,这些功能就会减弱,导致身体各部分的能量供应不足、代谢下降,使得我们容易感到疲倦,缺乏活力和热情。

严重者甚至可能感到头脑不清醒,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出现记忆力减退的情况。
这种状态有点像现在经常说的亚健康状态,检查可能没发现什么病,但感觉就是整个人特别虚,可能一觉睡醒,还是觉得很疲惫。
2、抵抗力下降
气虚的人一般抵抗力会下降。这是因为气在人体中能起到防御的作用,气虚则会使得身体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

由于抵抗力下降,因此也更容易受到感冒、咳嗽等常见疾病的困扰,一旦附近有人感冒了就很容易中招,而且恢复起来也相对较慢。
3、容易出汗
气具有固摄作用,能够控制体内津液的代谢和排泄。
当气虚时,这种固摄作用减弱,导致体内津液容易外泄, 出汗 自然就会增多。

此外,气虚出汗的特点通常是自汗,即在没有进行剧烈运动、没有处于高温环境下时,身体也会不自觉地出汗。
4、肌肉松弛
在中医理论中,气还起到推动、温煦等作用,也带动血液滋养全身的五脏六腑和肌肉。
当人体气虚时,肌肉由于缺乏 能量支持和营养滋润,容易出现松弛的现象。由于皮肤肌肉在体表,其松弛情况更为直观。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保养得好的人,不仅皮肤紧致有弹性,整个人的精气神也很好。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体内之气 比较充沛,使得身体各项功能正常发挥,所以看起来比较年轻。
那如果存在气虚的症状,我们应该如何调理呢?接下来跟着白术一起来看看吧!

肾为生气之根,当补肾气

脾胃为生气之源,当补脾胃之气
这些水谷在脾胃的运化、受纳和腐熟作用下,会转化为水谷之精。因此,脾胃也被誉为“生气之源”。若脾胃功能失常,水谷之精的生成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人体之气亏虚。为了调和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助一道经典的食疗方——茯苓山药粥,来补益脾胃。食材: 茯苓10g,山药50g,大米100g。做法: 将茯苓、山药洗净,去皮切块。然后将大米淘洗干净,用水浸泡备用。锅中适量水烧开,放入茯苓、山药、大米,大火煮沸转小火熬约30分钟即可。这款由茯苓和山药熬成的粥,主要功效在于补益脾胃之气,帮助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从而确保人体之气的充沛与平衡。
肺为生气之主、当补肺气
中医认为,肺主气,主司宗气的生成。一方面,肺负责呼吸,通过吸清呼浊,将自然界清气不断地吸入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 体内之气的生成与排出。肺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具体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是肺气转输、输注的关键之处。在按摩时,可以借助经络捶来刺激,同时也可寻求他人的协助,以拇指指腹轻轻按揉该穴位,持续 2~3分钟。温馨提示: 相关病症需要进行辨证调理,用药需遵医嘱,食补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点 【分享】 和 【在看】,让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