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味“补气之王”,越吃气越足,健脾肺、强免疫、排毒补虚不上火!


临近春节,天气日渐寒冷干燥,温差较大,加之流感盛行,对我们的身体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此时,正气不足、气虚的朋友更易受到外邪侵袭,从而 引发疾病,人也常常容易感到精神不振。
这也是为什么俗话说: “气虚是万病之源”。

气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
> 古人曾云:“人之生,气之聚也。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离不开气的聚集,当身体内的气充盛时,自然健康强壮。当气 逐渐虚弱 时,身体状况也会变差。

而“气虚”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年老虚弱或久病、大病未愈、劳损过度等情况引起,从而导致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功能减退。
通常会出现以下情况: 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大便黏滞、手脚容易冰凉、面色暗沉、多汗盗汗、不耐风寒等。
如果你也有这些情况,那就说明你身体内的“气”不足了,补气迫在眉睫。

今天,白术就给大家介绍一个补气佳品——黄芪。


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
据《本草纲目》中记载:“黄芪,为补气之长,气药之长”。其在我国的药用历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神农本草经》也将黄芪列为上品。具体来说,黄芪有以下三种功效:1、补气健脾黄芪性温,味甘,入脾、肺二经,能够增强脾肺之气,帮助缓解 脾胃虚弱,食少倦怠,气虚 等症状。
此外,黄芪又称小人参,它的作用与人参相似,但与人参的大补有些不同的是,黄芪是补中气,相对温和,所以成为最常用的补气药。
正所谓: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我们人体内的气充足时,就能有效抵御冬季外邪的侵袭。
2、利水消肿
黄芪的利水作用主要源于其补益脾气、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从而有助于水液的代谢,并促进体内湿气和毒素的排出,对于 水肿、小便不利 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除此之外,黄芪还具有排毒生 肌的功效,能够扶助正气,排出体内毒邪,促进伤口、疮疡愈合。3、益卫固表
冬季寒冷,人体易受风寒侵袭,而黄芪具有益卫固表的功效,能够增强卫气温养肌肤、调节腠理开合、抵御外邪的功能。
同时还能减少因 表虚 而产生的自汗、四肢冰凉等问题,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减少感冒、头痛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大家在冬天可以适当用黄芪泡水喝,不仅能温暖身心,也能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帮助抵御冬季的严寒与病邪。


好黄芪有4个特点
黄芪有这么多的用处,那我们该 如何选 到 好的黄芪呢?平时生活里常见的是黄芪片,我们挑选黄芪片可以采用 一看、二摸、三闻、四尝 的方式:一看:黄芪切面有放射状纹理,像开放的菊花,俗称“ 菊花心”。好的黄芪皮和芯有明显的分界线,皮部白色,芯呈淡黄色,称为“ 金盏银盘”。外表皮上没有黑点或者黑点很少。
二摸:好的黄芪摸起来应该是 坚实但不硬, 绵软但不松散 的质感,不易折断。
三闻:好的黄芪闻起来有一股浓浓的 豆香味。
四尝:黄芪是可以生嚼吃的,取一片放嘴里尝尝,好黄芪味道甘甜,汁水丰富,没有酸味怪味。
现在市场上黄芪的品质 鱼龙混杂,大家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细辨别。一般来说,黄芪以甘肃岷县为佳,岷县被誉为种植“千年药乡”,其种植黄芪的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以其 道地性和高品质 而闻名,是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名录中的道地药材之一‌。

黄芪食疗方
选对了好黄芪,大家平时就可以经常用 黄芪煮水 喝。一般来说,每次煮水使用黄芪 5克 左右即可。做法: 将黄芪放入养生壶中,加入适量水,煮开即可饮用,这样更有利于药效的释放。除此之外,白术再为大家介绍2种黄芪的吃法:1、黄芪大枣粥食材: 生黄芪、党参各10克,大枣10枚,甘草15克,粳米100克做法: 将黄芪、党参、甘草三者浓煎,去药渣,取浓汁备用。再把大枣、粳米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熬成粥,待粥熟后兑入药汁调匀即可食用功效:补中益气、延年益寿,适用于 体弱气虚 、中气不足、表虚自汗、盗汗等症状的人群。2、黄芪炖鸡食材: 生黄芪10克,枸杞3克,红枣10个,母鸡1只,生姜3片,盐、黄酒适量做法: 将鸡洗净剁块焯水,然后捞出冲净。黄芪、红枣用清水冲洗,和鸡块、生姜、黄酒一起放入炖锅加水烧开,小火炖一个半小时左右。

再加入洗净的枸杞、盐用小火炖5分钟即可食用。功效:健脾养胃、补气升阳,尤其适合 气虚、体弱多病、倦怠乏力 的人群食用。温馨提示: 相关病症需要进行辨证调理,用药需遵医嘱,食补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点 【分享】 和 【在看】,让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