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早上好啊!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说:“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也,虚生百病。”
意思是很多疾病的 产生和积聚,往往都源自于身体内虚,而虚弱则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疾病。
但其实“虚证”并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它的讨厌之处在于:反复、缠绵,回慢慢地侵蚀我们的抵抗力,让“病邪”时不时钻个空子。
那身体虚了怎么办呢?
今天白术就跟大家简单聊聊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这四虚,应该如何调理。
气虚多“懒”人
生活中,很多朋友经常是做完一点事情就想躺着休息,手脚、腰背,甚至浑身都 感觉没力气,使不上劲儿,平时话也懒得多说。这可不是简单的“懒”,身体乏力,少气懒言,是气虚的典型表现。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气虚,指的是气不够,气不足,人就像一个 泄了气的皮球,软趴趴的,提不起精神,干啥都没劲。如果大家有这样的情况,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调理。这里给大家推荐2个穴位,在家常灸一灸,平时没事的时候也可以用手常按一按,效果都不错。1、 关元穴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是小肠的募穴,也是人体元气的根本。此穴是保健要穴,平时坚持按揉或艾灸此穴能 培补元气、温阳补虚、增强体质。2、 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的位置。是胃经主要穴位之一。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艾灸足三里可以健脾益胃,生发胃气,适用于气虚引起的 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等症状
阳虚易怕冷
人体健康的状态是阴阳平衡,如果 阳气亏虚,阴阳失调,就会引发疾病。阳代表的是运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想一想太阳,大家就能理解了。长时间坐着或躺着玩手机、看电视,很少进行户外活动,这都是阳虚的原因之一。而阳虚的人经常会手脚发凉、畏寒怕冷,此外还有着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的表现。因此调理阳虚, 需常运动,多晒晒太阳。也可以适量吃一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大蒜、韭菜、羊肉等。
此外,艾灸扶阳,也是一种很好的补阳之法。接下来给大家推荐两个穴位,艾灸它们可温阳驱寒。1、 肾俞穴肾俞穴位于腰椎下缘,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位置,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肾是肾脏,俞是输的意思,本穴是肾气转输、输注之所,故名肾俞。肾藏一身之元阳,艾灸肾俞穴,能够 补肾助阳。2、 腰阳关腰阳关穴位于脊柱区,在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此穴属督脉,督为阳脉之海,关于一身阳气,且腰为肾之府,艾灸此穴能够 益肾强腰,激发肾脏中的阳气。
阴虚常内热
刚说完阳虚,我们接着说阴虚。阴虚指的是阴不足,人体的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虚。阴衰阳则盛,阳代表着温热,阳多则热,身体就会有热象,例如 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等,这些都是热象的表现。除了由阳盛带来的热象,阴液不足还会 导致各种“干”,比如口干、咽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等等。而想要改善阴虚,重点是滋阴清热,这里同样也给大家分享1个调理阴虚的穴位。1、三阴交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顾名思义就是三条阴经交汇的地方,艾灸此穴能够生发人体阴液, 改善阴虚 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阴虚的人有明显火热的时候 不建议艾灸,可以通过食疗来进行调理。适量吃一些沙参、麦冬、银耳、百合、梨、苦瓜、甲鱼等,这些食物都有滋阴的作用。
血虚面色白
血虚指的是人体的血不足,或是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相对应地就会造成 头晕眼花、手足发麻,还会有面色苍白、失眠多梦等表现。女性朋友们若是血虚,还有经血色淡且少的表现。且女性由于每月月经都会耗伤血,更易血虚,因此我们常说女性以养血为本。接下来白术给大家分享两个能够补血养血,调理血虚的穴位。1、 膈俞穴膈俞穴是八会穴中的血会,位于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艾灸膈俞穴能够活血、养血,促进血的循环,改善血虚。2、 血海穴血海穴是脾经上的穴位,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带,清热利湿的功效。温馨提示: 相关病症需要进行辨证调理,用药需遵医嘱,食补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点 【分享】 和 【在看】,让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