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让自己心烦甚至 非常生气 的事情,这时你会选择怎么做?
是大发一顿脾气立马发泄,还是憋自己一肚子闷气呢?
前者让我们和朋友亲人的关系产生裂痕,后者让自己的情绪不断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还会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正所谓 “气大伤身”,人一生气呀,这些坏情绪就会悄悄伤害我们的五脏六腑,引发各种疾病。
百病生于气
1、伤肝脏
中医认为: “怒伤肝”,情绪异常可影响肝气疏泄,长期的愤怒、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导致肝郁气滞,进而影响肝的正常功能,引发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结节等症状。
其次,愤怒情绪还会导致持续的精神紧张和压力,降低肝脏的解毒效率,增加 有害物质 在我们体内的积累。
> 且《黄帝内经》有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意思是过度的愤怒,还会使得 肝气上逆,气血逆乱,可能出现面红目赤、呕血,甚至昏倒不省人事的症状。所谓的“怒发冲冠”,就是这个道理。
2、伤脾胃
生气不仅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同时也会损伤脾胃。愤怒的情绪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进而导致 食欲不振、腹胀气滞,胃脘不适 诸多病症。
我们常说“气都气饱了”,也是这个原因。
同时,生气时,我们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会导致肠胃蠕动减慢,胃液分泌减少,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长期如此,脾胃功能会逐渐减弱,出现 脾胃虚弱 的症状,如腹胀、腹泻、胃痛等。
3、易失眠
经常生气还容易导致 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精神不济 等问题。
这是因为我们在因为生气时,情绪波动较大,精神处于亢奋状态,这会刺激大脑神经,导致神经系统兴奋,使人难以调整状态进入睡眠。
此外,中医认为“肝藏魂”,当我们在晚上休息时,神魂应当回归体内。然而,若因生气导致“魂不守舍”,即神魂未能安稳回归,那么夜晚就容易出现 梦多、易醒 的情况。
由此可见,保持身体的气机通畅和情绪平和十分重要。接下来,白术将为大家分享2个“消气”穴,帮助大家疏肝气,去肝火,安神助睡眠!
常按2大“消气穴”
1、太冲穴:疏肝理气
太冲穴,又名大冲穴,属足厥阴肝经,位于我们的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作为肝经的原穴,太冲穴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清利下焦的作用。
时常按摩此穴能激发肝经之气,推动肝经气血的顺畅运行,帮助消除 不良情绪 的影响,同时缓解因情绪不佳所带来的胸胁部位的胀闷感。
同时,太冲穴还具有平肝熄风的功效,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所带来的头晕头痛、情绪急躁易怒等症状有着显著的缓解作用。
此外,在临睡前,我们只需花上 3~5分钟 的时间按揉太冲穴,就能起到镇静安神的效果,帮助我们安然入睡!
按摩此穴时,建议先用温水浸泡双脚,这样有助于活跃足部的气血。
随后,用双手拇指的指端着力,持续地点按此穴。每次点按约30秒后稍作停顿,以感受到 轻微的酸胀感 为宜。
另外,我们也可以尝试沿骨缝的间隙进行按压并 前后滑动,反复进行约20次,这种方式同样能够有效地刺激太冲穴。
2、膻中穴:宽胸理气
《黄帝内经》认为膻中穴为人体之气会,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此穴是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经三焦经的交会穴,也是 宗气聚会 之处。
《黄帝内经》有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意思是膻中穴是调理情志问题的要穴。
按揉或艾灸此穴能发挥宽胸理气、止咳平喘、舒畅情志的功效。
看过动物世界的朋友就知道,每当大猩猩愤怒时就会捶胸顿足。我们人也一样,在 胸闷、气愤时 下意识的就会拍打我们的膻中穴,以此来疏肝解郁,缓解不适。
因此,我们经常刺激膻中穴,能够让自己舒缓情绪,感到身心愉悦。
擦法: 用大鱼际或者掌根擦热后,置于膻中穴,做上下推擦的动作,直至局部微微发热为度。
按揉法: 可以用拇指或中指指腹轻揉膻中穴,力度应循序渐进,由弱到强,以感到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温馨提示: 相关病症需要进行辨证调理,用药需遵医嘱,食补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点 【分享】 和 【在看】,让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