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一处,激活人体91个穴位,退热降压,缓解头痛......可调全身百病!


早上好,朋友们
很多人都觉得耳朵只是用来听声音的,但实际上,小小的耳朵还蕴藏着人体的健康密码。
在中医看来,耳朵与人体的经络以及五脏六腑紧密相连。正如《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中所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这意味着,通过刺激对应的耳穴,能够疏通经气,对脏腑功能进行调节。当五脏精气充盈、经络气血顺畅时,便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良好效果。

今天,白术要给大家介绍耳朵上的一大要穴——耳尖穴。


耳穴之王——耳尖穴

耳尖穴属于经外奇穴。其中,“耳” 指的是耳朵;“尖” 表示高或者顶端的意思。由于耳尖穴具有多种功能,能够调理多种病症且效果显著,所以被称作 “耳穴之王”。
耳尖穴位于耳轮区,耳轮顶端,将耳廓向前对折,耳廓上端的耳轮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左右计2穴。
根据名称,想必大家也能够很容易地找到这个穴位。
#
《针灸大成》记载到:“在耳尖上,卷耳取之,尖上是穴。“
# 取穴方法: 将耳廓折向前方,耳廓上方的尖端处便是耳尖穴。

耳尖穴之所以能获 “耳穴之王” 的称号,与其所联系的丰富的经脉密切相关。刺激此处,能够激活 90 多个穴位。
耳的经络分布主要包括以下六条阳经: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项,至目锐眦, 却入耳中。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 直上出耳上角。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 下耳后;其支者, 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足阳明胃经:出大迎,循颊车, 上耳前,过客主人。
手阳明大肠经:其别者, 入耳,合于宗脉。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之者, 从巅至耳上角。

耳尖穴具有清热熄风,解痉止痛,平肝明目的作用。
因此,耳尖穴被视为防病、调病的一大要穴,可用于调理 目 赤肿痛、急性结膜炎、降血压、退烧、止痛 等。
接下来,白术给大家分析一下耳尖穴在生活中具体作用及应用方法。


耳尖穴,调全身百病

1、退烧
平时 感冒发烧,我们可以尝试耳尖点刺放血辅助退烧。“放血疗法”是中医历史记载中,古老而有效的“去火”方法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耳尖放血的理论记载。耳尖穴是耳廓最高点的穴位,独居阳位,手足三阳经均联系于耳部,与耳廓相通,而阳经都可治热病,因此于此放血可起到通经活络、开窍泻热的作用。2、降血压
高血压堪称中老年人的健康杀手之一。
而耳尖穴能够活血化瘀、畅通血脉,改善脑血管的功能状态,有助于血压的平稳,是调理高血压的重要穴位。
平时,我们可以通过刺激耳尖穴来降低血压,既安全又便捷。

3、缓解头痛
刺激相关耳穴可以通过各种传递途径和调节机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保健的目的。平时头痛时,不妨试试提拉耳尖,坚持一段时间,头痛症状会有所缓解,当然,情况严重者还需及时就医!
4、调眼部疾病
《针灸大成》中有提到:“灸耳尖穴治眼生翳膜,用小艾柱五壮。”
艾灸耳尖穴对 麦粒肿、角膜炎、结膜炎等眼科疾病 有着很好地疗效。


耳尖穴日常疗法

我们平时可以通过按摩、点刺或是艾灸的方式来刺激耳尖穴,大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对应方法。
1、按摩法:
按揉耳尖穴: 食指弯曲,用食指的第二个指关节和大拇指指腹捏住耳尖穴的位置,由内向外,画圈揉搓, 2-3分钟 左右即可。

提拉耳尖穴: 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分别夹住左右耳朵的耳廓尖端处,进行向上提、捏以及揉等动作,直至耳廓尖端微微发热且发红为止。

2、点刺法:
操作方法: 先将外耳廓搓热,接着捏住耳尖穴,使其局部充血。消毒后,用三棱针迅速点刺,出血 2 至 3 滴即可,随后用干棉球压住止血。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耳尖放血时,务必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以防出现感染情况,所以 最好是由专业人士来操作。
如果并非急症,无需采用放血疗法, 选择耳尖穴按摩法来进行调理会更合适。
3、艾灸法
操作方法: 把艾条点燃后,悬置于距离穴位皮肤 3-5cm 处,根据温度调节距离,每次艾灸 5-10分钟,以皮肤微微潮红、感觉温和为度, 2-3次/周 即可。

耳尖穴自古以来就被视作防病治病的重要穴位。古人常常捏耳朵、搓耳朵,其道理也正在于此。
然而,这个知道这个穴位的人却很少,实在有些可惜。大家不妨将此文转发分享至朋友圈、家族群,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宝藏穴位,在生活中多提拉耳朵,一起为健康保驾护航!
温馨提示: 相关病症需要进行辨证调理,用药需遵医嘱,食补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点 【分享】 和 【在看】,让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