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滋阴正当时
秋主收,阳气渐敛,为由热转凉、由阳盛转向阴生之时。此时养生要注重养阴,以收敛为原则,让身体适应即将到来的秋之气。秋天天气干燥,燥最伤阴,因此在这个季节 咳嗽,支气管炎 等呼吸道疾病特别多,这都是秋燥伤阴的表现。因此秋季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物,如 百合、莲子、山药、梨子 等,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份滋阴的食疗方——枇杷莲藕百合羹。材料: 枇杷、莲藕、百合各30克,白砂糖适量(糖尿病患者可不加糖)。做法: 食材洗净好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炖煮,待百合,枇杷肉、莲藕软烂成泥时,加入白砂糖搅匀,煮沸即可。功效:滋阴润肺、清热止咳,适用于防治燥热伤肺引起的咳嗽。起居上建议大家早睡早起,《黄帝内经》中提到秋季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进入立秋后,夜渐长昼日短,早睡早起可以更好地养阴气,收敛阳气。同时,我们还可以 习练太乙游龙拳 来舒展筋骨,调节阴阳平衡。作为道家养生中的内家拳法,太乙游龙拳动作缓慢,讲究柔软,灵活,协调,非常适合中老年朋友们在 秋季的早晚 习练。
立秋润燥有必要
秋天以燥气当令,而燥气易伤肺金,耗损人体津液。《饮膳正要》中提到:“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因此防秋燥,我们需要适当 多喝水,其次选食一些能够 润燥生津的食物。而莲藕就是极佳的润燥食物。“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立秋后,正是吃莲藕的好时节。莲藕味甘,性寒,归心、肝、脾、胃经,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止血的功效。《本草经疏》所言:“藕,生者甘寒,能凉血止血,除热清胃……熟者甘温,能健脾开胃,益血补心,故主补五脏。”立秋过后,秋阳肆虐,很多朋友会感觉很干燥,表现为 口渴咽干、皮肤干燥紧绷 等,严重的还会 便秘。此时,就可以用鲜莲藕榨汁喝,清热生津。如果燥热比较严重,还可以加入鲜梨汁、荸荠汁、麦冬汁、芦根汁,组成五汁饮,效果更佳。材料: 雪梨80~100克,荸荠50克,鲜莲藕50克,鲜芦根50克,鲜麦冬10克,蜂蜜适量。做法: 所有材料洗净,切碎,加入适当清水一同榨汁,加入少许蜂蜜调味即可,1次饮用100~200毫升,每周饮用2~3次即可。功效:清热,生津,润燥。
立秋养肺是重点
肺部为华盖,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主呼吸,与空气接触。因此有外邪入侵时,肺部首当受邪,并且肺为清虚之脏,不耐邪气入侵。立秋后,天气将逐渐变得干燥,而肺为“娇脏”,很容易被秋燥所伤,进而导致肺燥,出现 鼻咽口舌干燥、干咳痰少、声音嘶哑、胸闷气紧 等症状。中医认为,人应顺时而养,“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因此,秋季应以养肺为要。这里白术教大家两个养肺健肺的小妙招:1、按揉迎香: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 60次 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 20次,每天早晚各做 1~2组。迎香穴位于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2、叩肺俞穴:临睡前端坐椅子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吸气于胸中,请家人用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背部肺俞穴数十下,同时用手掌在背部两侧由下至上轻拍,持续约 10分钟。肺俞穴位于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具有养阴润肺,清热补虚的作用。平时照着做,可以舒畅胸中之气, 健肺养肺,并有助于 排出体内痰浊,还能疏通脊背经脉, 预防感冒。此外,因为秋季对应的是燥邪,燥易耗人津液,导致 咽干口干、大便干结、皮肤干裂 等现象,建议多吃酸味的食物,如山楂、橄榄、葡萄、苹果、柚子、石榴等,酸甘化阴,可以有效防秋燥。除了多吃酸食,白术再给大家分享一个补肺气的食疗方——黄芪炖鸡。材料: 生黄芪15克,枸杞3克,红枣10个,母鸡1只,生姜3片,盐、黄酒适量做法: 将鸡洗净剁块,鸡块入凉水锅中焯水,然后捞出冲净沥干。黄芪、红枣用清水冲洗一下,和鸡块、生姜、黄酒一起放入炖锅加水1.5升,大火烧开,小火炖一个半小时左右,加入洗净的枸杞、盐再小火炖5分钟即可食用。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养胃。
立秋养生要点归纳
· 起居上需做到 早卧早起,适当运动,可习练 太乙游龙拳;
· 饮食上可 多吃酸食,多吃 润燥养肺、生津养阴 的食物;
· 秋季应以 养肺 为重点,注意润肺燥。
温馨提示: 相关病症需要进行辨证调理,用药需遵医嘱,食补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点 【分享】 和 【在看】,让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