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过后,天气越发炎热,理应是万物阳气最充沛的时节,可《黄帝内经》中却提到“春夏养阳”,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春夏季节气温渐升,人体阳气从潜藏状态被感召起来,而阳气外放的同时,也使得身体“内城”相对空虚。尤其是随着气温的升高,许多人追求一时的清凉,贪食冷饮,长时间逗留在空调房中,更容易导致风寒邪气乘虚而入。
让我们来看看,以下四种伤阳情况你中了几招呢?
①过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且温度较低,易被寒湿邪气侵袭,表现为阴邪内盛。
②出汗过多,五行学说中提到“汗为心之液”,因此出汗过多不仅可能耗损阳气,还可能直接伤害到心阳。
③在降雨天气中不慎淋雨涉水,人体容易受到湿邪侵袭,湿邪为阴邪,会损伤人体阳气。
④贪食寒凉食物,长期摄入寒凉食物会使人体脾胃阳气受损。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养阳祛湿迫在眉睫了。今天呢,白术给大家推荐一种养阳祛湿的食物—— 紫苏。
新鲜的紫苏味道浓烈,在餐桌上有着去腥、增鲜、提味的作用。更难得的是紫苏还是中药材,有着“ 生阳神草”的美誉。中医认为紫苏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的作用。《本草汇言》中就有记载紫苏能“ 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化痰气,乃治气之神药也。”
小小紫苏,浑身是宝
紫苏浑身上下都是宝,除了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也可以入药,且各有所长。
> 《本草汇言》:(紫苏)一物有三用焉,如伤风伤寒,头疼骨痛,恶寒发热,肢节不利,或脚气、疝气,邪在表者,苏叶可以散邪而解表。气郁结而中满痞满,胸膈不利,或胎气上逼,腹胁胀痛者,苏梗可以顺气而宽中。设或上气喘逆,苏子可以定喘而下气;痰火奔迫,苏子可以降火而清痰。三者所用不同,法当详之。
接下来,白术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紫苏有哪三用吧。1、紫苏叶紫苏叶作为紫苏的叶片部分,性温,归脾、肺二经,有很好的散寒作用,尤其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对于轻度风寒感冒患者,如 畏寒、鼻塞、咽部不适 等症状,单用紫苏叶煎水饮用即能见效。然而,由于紫苏叶在发汗、解表、散寒方面的作用较为温和,对于病情较重的风寒感冒患者,建议与生姜、藿香等其他解表药物共同使用,以加强疗效。
由于紫苏叶在发汗解表的同时,还具有行气和胃的功效,所以对于 胃肠型感冒 的患者可用紫苏陈皮饮煎汤内服以温胃止呕。值得一提的是,紫苏叶还能解鱼蟹之毒,如遇中毒,可单煎紫苏叶或与生姜同用。
2、 紫苏梗紫苏梗即紫苏的茎,入脾经和胃经,具有理气宽中的功效,可以有效缓解脾胃气滞所引起的 腹痛、腹胀、恶心、反酸 等症状。此外,紫苏梗还具有一定的安胎功效,对于 胎气不和所引起的食欲不振、腹部坠痛 等症状有一定治疗作用。因此,孕妇在特定情况下可适量食用紫苏梗,但需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3、 紫苏子紫苏子是紫苏的果实,归肺、大肠经,具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 咳嗽痰多、胸闷喘咳、肠燥便秘 等症。
对于深受咳嗽痰多、久咳痰喘困扰的患者而言,紫苏子与南北杏、陈皮、核桃肉等药材的巧妙搭配,可以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若是 肠燥便秘者 或是 老年人习惯性便秘,将紫苏子与杏仁、火麻仁等一同调配药膳食用,可以润肠通便。
紫苏食疗方
紫苏的益处不胜枚举,尤其在夏季高温潮湿的时候食用,不仅可以解表散寒,还可以行气和胃、杀菌解毒,实在是餐桌上的佳选。接下来,白术给大家分享几个美味又健康的紫苏食疗方。 1、紫苏炒田螺 材料: 新鲜紫苏叶30g、田螺500g、生姜5片。做法:①田螺在清水中放养1-2天左右吐尽淤泥后去尾备用;②紫苏叶洗净,烧锅下油;③用香葱、蒜、姜起锅后放入田螺同炒约20分钟,其间下盐及下少许料酒,勾芡上碟。功效: 化湿解毒。田螺肉味咸性寒,具有清肝热、利尿消肿的功效,和紫苏叶搭配可解酒毒、消痔疮。但不宜多食,否则很容易出现腹泻的情况。 2、紫苏鲫鱼汤
材料: 紫苏叶、枸杞叶50克、鲫鱼1条、姜片、盐、香油各适量。
做法:①紫苏叶、枸杞叶洗净;②鲫鱼处理干净后煎至金黄;③将所有材料一同入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至汤水变成奶白色。功效: 温胃化湿、止呕安胎。 3、紫苏桃子姜
材料: 紫苏叶50克,脆桃2只,子姜60克,米醋15克,冰糖和盐适量
做法:①桃子和子姜洗净切片,杨梅用盐水泡15分钟后清洗干净;②切好的桃子、子姜和杨梅放入碗中,加入适量盐腌制30分钟后倒掉汁水并用凉白开洗去盐分;③紫苏叶洗净后切成条状,加入适量冰糖(或白糖)和白醋轻轻揉搓直至出汁;④将桃子、子姜、紫苏叶和杨梅加入适量白醋和冰糖搅拌均匀,装入密封罐,冰箱冷藏1-2天。功效: 祛湿驱寒,解暑。需要注意的是,《本草经疏》指出:“病属阴虚,因发寒热或恶寒及头痛者,慎毋投之,以病宜敛宜补故也。火升作呕者亦不宜。”因此,紫苏虽好,但对于 阴虚体质以及脾胃虚寒的人 来说不宜食用。温馨提示: 相关病症需要进行辨证调理,用药需遵医嘱,食补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点 【分享】 和 【在看】,让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