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以下三个穴位,健脾和胃,疏通脏腑,消滞祛湿 ,助你养出好身体。
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4 寸。它是调理脾胃的关键穴位之一,具有 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的功效。中脘穴就像一个调控中心,能有效地 调节胃部的气血运行,对于胃痛、胃胀、呕吐等脾胃不适症状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当脾胃气机不畅时,通过刺激中脘穴,可使气机顺畅,让脾胃功能恢复正常。如 腹胀、腹泻 时, 按压中脘穴可帮助调节肠道功能,有效缓解腹部胀满不适的感觉,减轻腹泻症状;腹痛时,通过按揉等方式可起到一定的止痛效果。
指压法:
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按压中脘穴,6秒后将手移开,重复10次。
推腹法:
双手掌心交叠,从心窝(膻中穴)开始向中脘,再下推到小腹关元处,反复推5分钟。如果在推腹的过程中发现有硬块或者痛点,一定要反复推揉,将其推开揉散。
除了腹胀、腹泻、腹痛症状外,中脘穴对于 肠鸣、吞酸、呕吐 等症状也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同时,它对一般胃病也有着较好的调理功效, 能增强胃部功能,改善胃部不适。对于食欲不振的人群来说,刺激中脘穴还可以激发食欲,让人们更有进食的欲望。
天枢穴
天枢穴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 2 寸,具有 疏调脏腑,理气行滞的功效。天枢穴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是胃经之穴,又是大肠之募穴,是大肠之气在体表的重要汇聚之处。在中医理念中,大肠主传导糟粕,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天枢穴能双向调节肠道功能,简单来说,对于便秘的人群,刺激天枢穴有助于 排便通畅,改善便秘。而当肠胃功能紊乱导致腹泻时,天枢穴也能发挥止泻的作用。
按摩法:
两脚分开站立,与肩同宽,指腹按压天枢穴。在刺激穴位的同时,向前挺出腹部并缓慢吸气,然后上身缓慢向前倾呼气,反复做5次。
可以说, 天枢穴就像是肠胃的平衡器,能使肠胃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健康的状态。无论是肠胃蠕动过缓还是过快,它都能起到一定的调节效果,让肠胃功能正常化。
脾俞穴
脾俞穴位于背部,当第 11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具有 健脾和胃, 利湿升清 的功效。脾俞穴,作为脾的背俞穴,与脾脏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脾俞穴如同是脾脏的“能量补给站”,通过刺激它,可以 激发脾脏的阳气,增强脾的运化功能,能很好的调理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另外,通过按摩脾俞穴,还能够加强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将身体多余的水分转输到肺肾。再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液和尿液排泄出体外,令湿浊消散,诸症解除,从根本上达到祛湿的目的。因为脾俞穴位置处于我们的背部,不方便自行按摩。所以,在这里白术推荐大家使用简便的拍打法来调理。
拍打法:
采取站立或坐位,放松身体。用手掌或经络拍等拍打工具,由轻到重地拍打脾俞穴区域。可以 先缓慢地拍打几下,让身体适应,然后逐渐加快频率和力度,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 每次拍打持续3分钟 左右即可。除了上述方法,如果大家在家里处于比较方便的情况下,那么也完全可以通过艾灸以上三个穴位的方式来对脾胃进行有效的调理。在具体操作时, 每个穴位每次灸5-10分钟。与此同时,注意把握好艾灸的程度,以使得局部的皮肤能够感觉到温热为宜,不要灼伤皮肤。
粽叶飘香五月五,浓情端午共安康。我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保证身体健康也同样重要。在此,白术建议大家 单日食用粽子的数量不超过3个(每个50克左右),并且在胃肠道消化力比较强的午餐或早餐食用,晚餐或睡前尽量不吃粽子。如果出现脾胃不适的问题,今天介绍的3个穴位,可以很好的用起来。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觉得文章对你有所帮助的话,不妨 分享 给身边的朋友,造福每一个人。
## 温馨提示: 相关病症需要进行辨证调理,用药需遵医嘱,食补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
点【分享】 和 【在看】,让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