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吃3瓜,不把中药抓!降三高、清余热,化掉体内痰和湿


最近全国多地气温不断攀升,加之小满之后降雨增多,又湿又热的天气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胃口都差了很多。
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可以适当少吃肉,多吃一些应季的蔬菜瓜果,更有利于 补充营养、解渴利尿、调理肠胃、提高免疫力。

今天白术给大家带来了“3个瓜”,一祛湿、二清热、三化痰,这“3瓜”鲜嫩营养高,随手一炒都很香,一起来看看吧~

冬瓜:“夏季第一瓜”
利小便、消水肿、控三高
冬瓜虽然包含“冬”字,但它可是夏季成熟的瓜,还被称为“夏季第一瓜”。冬瓜成熟后表面会有一层冬天的白霜,因此取名叫“ 冬瓜”。又因为冬瓜长得又长又圆,可以用来当枕头,所以也有“枕瓜”的叫法,不过它的别名还有很多:白瓜、扁蒲、大瓠子,瓠子瓜、蒲瓜、葫芦瓜、瓠子、节瓜……冬瓜既是食物,又是一味身手不凡的良药,吃对了能解决身体的不少问题呢。从营养学上来讲,冬瓜因含钠量低,故是 冠心病、肾脏病、浮肿病、三高人群 的佳品。而中医认为,冬瓜性凉味甘,入肺、小肠、膀胱经,有祛湿、清热、解毒、消肿、利尿等功效,夏天吃,还能解暑止渴、清心除烦,尤其是脾胃实热的朋友就可以多喝冬瓜汤来清热泄火。《本草纲目》用11个字概括了冬瓜的本事:“主治小腹水胀,利小便,止渴。”也就是说:①冬瓜最擅长利水冬瓜能利水,特别适合身体 水肿胀满、小便不利 的人,吃点冬瓜能帮助排出身体的浊水,若带上冬瓜皮煮成汤或茶效果更好。此外,如果是水湿型肥胖,喝冬瓜汁排出多余水分,体重自然减轻,对于瘦身还是有点效果的,不过脾胃虚寒的人,可以加入生姜汁,来缓解冬瓜的寒凉之性。②冬瓜也是补水高手冬瓜水嫩多汁,夏天出汗多、津液不足、口渴难耐、心烦气躁的人,喝碗冬瓜汤就好。
其实冬瓜全身上下都是宝,除了冬瓜肉和冬瓜皮,冬瓜籽、冬瓜瓢也是一味难得的中药。
冬瓜籽——润肺化痰,用冬瓜籽15-50g煮水喝,能把肺中浓痰慢慢排尽;
冬瓜瓢——利水去消渴,煮水喝时加点醋,味道更好。

黄瓜:“美容之瓜”
清热利尿、美容养颜、生津止渴
黄瓜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帮助皮肤保湿,有助于皮肤更好地对抗氧化,保持皮肤健康,是 爱美人士的首选。黄瓜味甘、性凉,归 大肠、脾、胃经,可以生吃、凉拌吃、榨汁吃。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来一盘凉拌黄瓜,脆嫩可口,别提有多惬意了,白术给大家推荐一款简易版拍黄瓜的做法:
切掉黄瓜的头和尾,然后用刀轻拍几下后,切成小段,并装入大碗中,再加入 白砂糖,带上一次性手套,充分抓拌均匀, 腌制10分钟,让黄瓜出水即可开吃了。

凉拌黄瓜就是这么简单,想吃随时可以做起来,如果想要丰富口感,可以加入食用油、花生米、大蒜、小米椒哦。
除了补水、美容、减肥、利小便之外,常吃黄瓜还能控血糖、缓便秘。控血糖:黄瓜当中的 糖分很少,加之其中的葡萄糖苷、果糖等也不会参与糖的代谢,是糖尿病人的美食,而且血糖水平也能得到更好地控制。缓便秘:黄瓜富含膳食纤维,而膳食纤维能够 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排便,如果你也有便秘的烦恼,不妨适当吃些黄瓜。
丝瓜:“瓜果药材”
清热化痰、凉血解毒
炎炎夏日,劳碌工作了一天,喝上一碗 丝瓜汤,立刻变得精神抖擞。虽然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丝瓜,但夏季才是吃丝瓜的最佳季节,这个时候水分最足,口感爽滑、多汁又清甜,而且此时吃正好清热防暑 。丝瓜又叫水瓜、天络瓜、绵瓜、蛮瓜等,有“瓜果药材”和“植物海蜇”的美称,具有清热化痰、凉血解毒的功效。1、清热丝瓜味甘、性凉, 肺、肝、胃、大肠经,在《滇南本草》中就记载丝瓜能“滋阴降火”、《本草纲目》也说“煮食,除热利肠”。也就是说丝瓜有着清热降火的作用,尤其在炎热天气中若是出汗或口渴,来一盘丝瓜汤,别提有多惬意了。还有些朋友若是出现了 上火 引起的 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干咳无痰、失眠多梦 等症状时,可以适当吃一些丝瓜,有助于降火,缓解症状。2、化痰丝瓜入肺经,主治咳嗽痰喘,那么对于经常出现咳嗽、咽喉有痰或是咽喉不适等症状的人,多用丝瓜煲汤煮水或煮粥喝,有很好的缓解作用。3、凉血解毒丝瓜性质偏凉,有凉血的作用,常吃丝瓜汤或者丝瓜汁对于血热引起的 皮肤瘙痒、心烦口渴、便秘 等症状有一定的调理作用。除此之外,月经不调者,身体疲乏、产后乳汁不通的妇女适宜多吃丝瓜。其实,除了丝瓜肉,丝瓜花、丝瓜皮、丝瓜络都是宝。
丝瓜花:当出现肺热咳嗽、喘急气促时,可用丝瓜花、蜂蜜煮水喝;
丝瓜皮:丝瓜皮煮水后冲泡绿茶喝,也可晒干用煮水泡澡可去痱子、清热毒,宝宝都能用;

丝瓜络:老丝瓜又叫丝瓜络,你看丝瓜络就像人体的经络,纵横交错,可通络活络,正如《药性切用》说的“老丝瓜力能通经活络”。如果是痛风人群可以多备些:用丝瓜络10克,桂枝10克,龙眼5颗煮水,是痛风人群的日常佳饮。
俗话说: 夏吃3瓜,不把中药抓。今天这“3瓜”的功效和用法就分享到这里了,入夏了,多吃一些降三高、清余热,化掉体内痰和湿,千万别错过了。温馨提示: 相关病症需要进行辨证调理,用药需遵医嘱,食补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点 【分享】 和 【在看】,让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