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出体内十年寒湿!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懂女性」
《黄帝内经》有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湿邪为患,最易困阻脾胃,导致头重如裹、肢体酸沉、大便黏腻、舌苔厚腻等症。时值长夏,湿气蒸腾,正是排湿黄金期。今日为诸位分享一套源自《遵生八笺》的 "五禽戏变式",配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千年祛湿古方,助您以最朴素的方式打通经络,逼出体内陈年寒湿。
## 一、导引术:五式动功通三焦
《诸病源候论》载:"湿滞经络,当以导引宣散。" 以下五式动作取法自然,通过气机升降调动全身阳气:
1\. 猿提振脾经
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如抱西瓜置于脐下。吸气时脚跟踮起,双手上提至膻中穴;呼气时脚跟顿地,掌心向下推按至带脉。此式通过刺激隐白穴(足太阴脾经井穴),唤醒脾胃运化之力。每日晨起练习 9 次,可听见肠鸣辘辘,乃水湿下行之兆。
2\. 熊晃运中焦
双手扶胯,重心右移,左膝微屈向左前方划弧;换侧重复。此动作模仿熊之沉稳,通过腰腹旋转带动三焦气机。《医宗金鉴》言:"熊戏除腹胀,腰胯活如轮。" 每侧 12 次,配合舌抵上颚吞咽津液,可助水液代谢。
3\. 鸟伸通膀胱
双腿并拢,双臂如鸟翼展开。吸气时双臂上举过头顶,掌心朝前;呼气时指尖触地,臀部上翘。此式牵拉足太阳膀胱经,促进水液排泄。《针灸大成》载:"委中似井通膀胱,湿气下行此穴良。" 练习后若觉后腰发热,即为膀胱气化得利之象。
4\. 鹿抵开肝胆
左脚向左前方跨出,右手扶左膝,左手置于脑后。身体向左后方旋转,目视右后方;换侧操作。此式疏肝利胆,化解湿郁化热之弊。《本草纲目》云:"肝胆通则三焦利。" 每侧做 7 次,可改善晨起口苦、舌苔黄腻等症。
5\. 虎扑固肾关
双手撑地,屈膝成跪姿。吸气时抬头塌腰,臀部后坐;呼气时收腹含胸,脊柱后弓。此式强腰固肾,肾主水液代谢。《景岳全书》言:"肾为水脏,主津液。" 练习后若觉足底涌泉穴发热,乃肾气升腾之验。
## 二、食疗方:四神汤化裁千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的 "四神汤",由茯苓、莲子、芡实、山药组成,乃健脾祛湿之祖方。可根据体质加减:
基础方
茯苓 15g(《神农本草经》上品,利水渗湿)
莲子 12g(《本草纲目》交心肾,厚肠胃)
芡实 10g(《本草求真》补脾祛湿,固肾涩精)
山药 20g(《本草备要》补肺脾肾,涩精气)
四味共煮,取汤代茶,晨起空腹饮之。
体质化裁
- 湿热重者加炒薏米 15g、赤小豆 10g - 气虚明显加黄芪 10g、党参 12g - 寒湿困脾加生姜 3 片、砂仁 6g - 阴虚火旺加百合 15g、麦冬 10g
## 三、典籍印证:古法今用的智慧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上述导引术配合食疗方,暗合 "温阳化湿" 之理。《本草求真》更直指茯苓 "为除湿之圣药",其配伍莲子可奏 "培土制水" 之功。现代研究亦证实,茯苓多糖能增强巨噬细胞活性,促进湿邪排出。
需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苍术类温燥之品,可改用荷叶、赤小豆等清利之药。练习导引术时,若觉关节作响、皮肤出疹,乃湿邪外排之象,不必惊慌。
《遵生八笺》有云:"湿邪不攘,大命乃倾。" 祛湿非一日之功,需将导引术与食疗方融入日常生活。晨起练习五禽戏,午间啜饮四神汤,如此坚持百日,自可见舌苔变薄、大便成形、精神清爽。愿诸位得此古方,身轻如燕度长夏。
·END·十年如一日,践行健康生活
我是典型老干部生活的七金
喜欢文章或觉得有帮助的话别忘记右下角点击“在看”或者分享朋友圈哦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懂女性」中医养生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懂女性」
— _End_—
专注中医养生,更多偏方查询以及中医养生交流添加微信:bczhongyi-three
或者点击下方图片,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
免责声明:本内容仅供参考,不能用作医疗诊断和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