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买主板必选大板?大板究竟贵在哪


今天店里迎来了一位超有主见的客户,他想要组装一台搭载7800X3D处理器的主机。别的配置都好商量,但他就认准了一个要求——必须要大板,坚决不要带M的小板子。哈哈,看来这位客户是个追求“大块头”的行家呢!

随后,我为他挑选了一款价值超过1400元的华硕B650 PLUS主板和一款价值1600元的华硕X670P主板。

客户认为价格昂贵是理所当然的,这一点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今天,我们借此机会深入探讨一下ATX主板与MATX主板的相关话题。
在多年的电脑销售与维修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要求使用特定主板的客户。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大板(即大型主板)性能更为强大,质量更为优越。那么,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什么是ATX主板什么是MATX主板?
这实际上是指一种尺寸在170\*170毫米及以下的主板,我们称之为ITX主板。该主板并不在本次考虑的范畴之内,因为它属于特殊类型的主板。而尺寸为170\*170毫米和245\*245毫米之间的主板均被称为MATX主板,而尺寸更大的主板则被称为ATX主板,其主要规格为305\*245毫米。

可以明显看出,MATX与ATX主板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大小。
ATX 主板较 MATX 主板在哪些方面有显著优势?
这个问题解释起来相当复杂,其复杂性主要源于MATX主板与ATX和ITX主板在尺寸上的显著差异。与ATX和ITX主板尺寸相对统一不同,MATX主板的规格极为多样。理论上,任何介于170\*170毫米至245\*245毫米之间的尺寸均可归类为MATX规格。
这款小型的MATX主板,如华擎品牌所示,其尺寸仅比ITX主板略大一些。

中等尺寸的MATX主板,其尺寸为22.6厘米 x 18.5厘米,这是常见的尺寸范围,允许有轻微的上下浮动。

随后提及的是最大的MATX主板,诸如迫击炮、重炮手以及小雕等型号,它们的尺寸均为245毫米乘以245毫米。

前面提及的两种MATX产品均是在价格上有所妥协的,我们可以暂时不讨论它们。今天,我们的主要议题是将最高品质的MATX主板与入门级的ATX主板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额外支出的几百元是否物有所值。
PCIe通道数详解
在解答此问题之前,在这里向大家普及一个关键知识点,即PCIe通道数。尽管这一概念初看之下可能显得颇为复杂,但一旦深入理解,便会发现其实相当直观。我们主板上所见的各类接口,其运作均依赖于PCIe通道数的分配。其中一部分由CPU负责管理,而另一部分则由主板芯片来管理。关于处理器的部分我们暂且不提,今天我们将聚焦于主板的讨论。以常见的B760芯片组为例,主板上除了首条PCIEX16插槽和首个M.2接口由CPU直接管理外,其余所有涉及数据传输的接口均需通过该芯片组提供的通道进行。具体而言,主板芯片组能够支持多达10条PCIE 4.0通道和4条PCIE 3.0通道。
例如USB、Type-C接口,甚至SATA接口都需要利用芯片组的通道数。一个全速的M.2接口需要占用4条通道,如果配置两个M.2接口,则总共需要8条通道。此外,SATA接口等也会占用相应的通道资源。由于通道数量是有限的,因此主板的接口数量也相应受限,以下面的例子为例进行说明。

技嘉B760(M) GAMING X AX D5
电源、声卡、网卡等设备的核心功能相似,它们的主要差异体现在接口类型上。ATX魔鹰特别之处在于其额外配备了一个PCIE4.0X4 M.2接口以及一个C型接口。
虽然看起来接口数量有所增加,但根据之前的说明,B760通道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ATX魔鹰主板下方所展示的两个看似高端的PCIEX16插槽,实际上并不具备相应的功能,即它们并非真正的PCIEX16插槽。

ATX魔鹰主板的两个PCIEX16插槽实际上仅支持3.0x1的速度,这确实在功能上有所限制,并非技嘉公司不愿将其升级为X4速度,而是由于通道数已被C口及M.2接口完全占用所致。
MATX魔鹰的PCIEX16插槽支持PCIE4.0 X4标准,鉴于其设计少一个M.2接口,因此下方能够配置为X4插槽,在实用性方面展现出更为显著的优势。
通过此例,旨在向各位阐明,对于B系列的ATX主板而言,其在实际应用中确实存在局限性,主要是因为B系列主板的通道数量有限,难以同时支持3个M.2全速接口以及更多的PCIE通道。

再审视这款迫击炮2代产品,它配备了三个全速的4.0X4 M.2接口,并附加了C口,其接口数量相较于ATX魔鹰亦不逊色。两者之间的显著区别在于,微星迫击炮明确标注了其下方的PCIEX4插槽为X4规格,而ATX魔鹰则看似提供了两个X16插槽,实则仅支持X1速度。
综上所述,我想强调的是MATX主板能够充分利用B系列主板的全部通道功能。因此,一般而言,B系列的ATX主板在市场上销量较少,因为其性能相对普通。
何时选择ATX主板更为合适呢?
毫无疑问,Z系列和X系列的主板是真正适合ATX机箱的,原因在于它们拥有更多的通道。

以这款入门级的微星Z790主板为例,它配备了四个全速的PCIe 4.0 M.2插槽,前置与后置的USB-C接口一应俱全。除了CPU直接连接的PCIe 5.0 x16插槽外,还额外配备了三个PCIe接口,以满足多样化的扩展需求。其中更是还有一个PCIEX4的X16插槽。

提及此点,可能许多人会感到困惑,即PCIE接口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这正是小便希望向各位阐述的内容。若各位对PCIE接口除了插显卡之外的其他用途不甚了解,那么购买大型主板可能并非必要之举。
ATX主板相较于如迫击炮重炮手这类245\*245毫米的MATX主板,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额外提供了几个PCIE插槽,除此之外,两者在基本功能方面并无显著区别。若用户对这些接口的具体用途不甚了解,那么在没有特定需求的情况下,购买时或许无需特别考虑此因素。
这些接口主要是为了便于插入一些额外的设备,如万兆网卡、独立声卡、视频采集卡等,这些设备对于一般用户而言,通常并不常用。
综上所述,MATX与ATX在质量和发热方面并无直接关联,因为它们均采用了相同的供电方案。MATX的南桥部分同样可以采用大型散热片进行覆盖,这一点与ATX并无显著差异。至于是否采用此种设计,主要取决于制造商的意愿。
如果各位的目标聚焦于B系列主板,那么无需再考虑ATX电源,因为受限于其通道数量,ATX电源仅能通过牺牲其他方面的性能来弥补接口数量的不足,表面上看似增加了接口,实则在其他方面有所削减。
如果当前是Z系列主板和X系列主板,那么完全可以考虑使用ATX规格,因为大部分Z和X系列主板都采用了ATX规格,这主要得益于其较多的通道数和丰富的接口设计。
如果大家在高端B系列MATX主板和低端入门ATX Z系列主板之间犹豫不决,首先应考虑价格差异。若差价仅为一两百元,则建议果断选择后者。若差价较大,则需仔细考虑,除了超频功能外,您是否真正需要那么多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