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宝宝脐疝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一个资深外科医生的视角
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普外科医生,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个常见的小儿外科—脐疝。近门诊遇到不少家长带着宝宝来咨询脐疝的有的家长很焦虑,有的家长则过于轻视,所以我想借此机会,从专业的角度,详细地跟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脐疝,它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应对。
什么是脐疝?简单来说,就是宝宝肚脐眼的地方鼓出来一个包,摸起来软软的,孩子哭闹或者用力的时候会鼓得更大,安静下来或者躺下后,包块可能会自行缩回去。这其实是因为宝宝出生后,肚脐处的腹壁肌肉没有完全闭合,导致腹腔里的肠子或者脂肪等组织从这个缺口突出,形成一个“小疝气”。
很多家长一看到宝宝肚脐鼓出来,就慌了神,觉得是不是什么大毛病。其实,大多数情况下,脐疝属于良性疾病,随着宝宝长大,腹壁肌肉逐渐发育,这个缺口会自行闭合,脐疝也就自然消失了。一般来说,大部分宝宝会在两岁以内自愈。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有些情况下的脐疝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甚至需要手术干预。
脐疝的病因:
脐疝的发生与先天性因素密切相关。 脐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腹壁的闭合存在个体差异,如果闭合不完全,就容易形成脐疝。 一些因素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例如早产儿、低体重儿,以及腹部压力增高的婴儿(比如经常哭闹、便秘等)。 我们不能忽视遗传因素的作用,家族中有脐疝病史的孩子,患病的几率可能更高。
脐疝的症状:
明显的症状就是肚脐处出现一个可以复位的肿块,孩子哭闹、咳嗽、排便用力时,肿块会增大,安静后会缩小或消失。 如果肿块不能回纳,或者伴有疼痛、呕吐、腹胀等症状,则可能是发生了嵌顿,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脐疝的诊断:
通常情况下,医生通过仔细观察和体格检查就能诊断出脐疝。医生会观察肿块的大小、位置、可复性等情况,并询问病史。必要时,可能会进行一些辅助检查,例如腹部超声,以排除其他疾病。
脐疝的治疗:
大部分脐疝无需特殊治疗,只要定期观察即可。家长要尽量避免宝宝过度哭闹、用力排便,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预防便秘。
但是,以下几种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疝环直径大于1.5cm且两岁后仍未闭合;
发生嵌顿;
伴有肠梗阻症状;
影响宝宝的正常生活和活动。
手术治疗通常比较安全,恢复也很快。
情况 | 治疗方案 |
---|---|
大多数脐疝 | 观察,无需特殊治疗,注意避免过度哭闹和用力 |
疝环直径大于1.5cm,两岁后仍未闭合 | 手术治疗 |
发生嵌顿 | 手术治疗 |
伴有肠梗阻症状 | 手术治疗 |
影响宝宝正常生活 | 手术治疗 |
脐疝的护理:
除了积极治疗之外,日常护理也很重要。
避免宝宝过度哭闹;
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宝宝用力过猛;
注意脐部卫生,保持清洁干燥;
定期复查。
宝宝脐疝是比较常见的大部分情况可以自愈。但是,家长也不要掉以轻心,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症状,如果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 切记,不要自行用硬币或其他物品压迫脐部,以免造成感染或其他损伤。
我想问大家:您家宝宝是否出现过脐疝?您在护理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让我们一起交流学习,共同呵护宝宝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