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低于体温正常值是怎么回事?——一个Major的深度剖析

普外科手术后体温低于正常值是怎么回事?术后低温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各位读者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咱们要聊一个在普外科领域不算罕见,但却常常被忽视甚至误判的—术中或术后患者体温低于正常值。不少同行可能会觉得,这有什么好说的?不就是低体温嘛,多盖盖被子、输点温液不就得了?可我,作为一名普外科多年的Major,要告诉你们,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低体温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的临床甚至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和生命安全。

我们要明确一点,低于正常体温值(通常以腋温36℃为界,但具体数值需根据测量部位和方法进行调整)并不等同于“低体温症”。低体温症是指体温严重下降,伴有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危急状态。而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术中或术后患者体温略低于正常值,这种现象的成因更为复杂,也更需要我们细致的分析和判断。

那么,普外科患者体温低于正常值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将从几个方面,结合我多年的临床经验,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麻醉的影响

麻醉本身就是一种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干预。各种麻醉药物,特别是全身麻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有些麻醉药物具有直接的降温作用,而麻醉状态下,患者的自主体温调节能力也会下降,导致他们对环境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降低,从而更容易出现体温偏低。手术时间越长,麻醉深度越深,这种影响就越明显。 记住,这不是简单的“多盖被子”就能解决的我们需要根据麻醉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的保暖措施,例如强制性加温毯、温水灌注等,而非被动式的“盖被子”。

二、手术操作的因素

手术本身就是一个创伤性过程,尤其是大型开放性手术。手术过程中,大量的组织暴露在空气中,会导致体表热量散失加速。如果手术中使用了大量的冷生理盐水冲洗,或者手术区域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比如层流手术室),都会加剧体温下降。 我曾经亲历过一个病例,患者进行了一场长达6小时的肝脏手术,术中大量使用冷生理盐水冲洗,术后出现明显的低体温,甚至引发了心律失常。这再次提醒我们,在手术操作中,必须重视保暖措施,尽可能减少冷刺激,并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变化。

三、患者自身的因素

除了手术和麻醉因素外,患者自身的某些情况也会导致术中或术后体温偏低。例如:

年龄:老年患者的基础代谢率相对较低,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低体温。

营养状况:营养不良的患者,体内能量储备不足,产热能力降低,也更容易出现低体温。

基础疾病:一些基础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贫血等,都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体温偏低。

术前状态:术前患者本身就存在低体温,或者存在感染、脱水等情况,都可能会加重术后低体温的发生。

因素类别 具体因素 可能的机制 预防措施
麻醉因素 全身麻醉药物 直接降温作用,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术中监测体温,必要时使用加温毯
手术因素 大量组织暴露、冷生理盐水冲洗 体表热量散失增加 减少组织暴露时间,使用温生理盐水冲洗,术中保暖
患者因素 年龄大、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基础代谢率低,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状况,改善营养状况,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四、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这些主要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术中或术后体温偏低,例如:大量输血、输液,尤其是输注冷液体;术后感染;严重的创伤性休克等等。这些因素往往相互作用,共同导致患者体温下降。

五、临床处理

面对术中或术后体温低于正常值的患者,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需要仔细分析病因,找到导致体温下降的根本原因。然后,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

加强保暖:使用加温毯、温水灌注等方法提高患者体温。

纠正脱水:给予静脉输液,纠正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治疗感染:如果存在感染,需要积极抗感染治疗。

改善营养状况: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患者的产热能力。

必要时使用升温药物: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升温药物来帮助提高患者体温。

普外科患者术中或术后体温低于正常值是一个复杂的其成因多样,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判断。切不可简单地认为是“低体温”,而应从麻醉、手术、患者自身等多方面考虑,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良好的术后恢复。 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到体温的数值本身,更要关注患者的整体状态,以及潜在的风险。

那么,各位同仁,在你们的临床实践中,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又是如何处理的呢?让我们一起探讨,共同学习,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